223d_05  

晚年賣煤球︰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仁安羌血戰團長劉放吾

 

 

晚年賣煤球︰遠征軍仁安羌血戰指揮官劉放吾(組圖)

 

  1942 4月中下旬,在緬甸戰場,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緬甸西部的仁安羌,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一舉擊潰日軍兩個聯隊,救出英軍被圍困部隊七千余人和 五百余名英美的傳教士和記者。此役轟動英倫三島,英國當局給了參與指揮解圍之戰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以很高的榮譽。但另一位直接指揮戰斗的一一三團團長 的英名卻似乎消失在宇宙的黑洞里,長期默默無聞。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發生在香港的一件奇聞,突然把這位消逝了多年的抗戰名將從幕後拉到了前台。

 

 

 

假豪杰引出了真英雄

  光陰荏苒,太平洋戰爭的硝煙自19459月初散盡之後,人們漸漸淡忘了當年中日軍隊在緬甸仁安羌的惡戰。但是那些從死亡的邊緣被中國軍人救出來的英軍官兵卻沒那麼容易忘記死里逃生的奇遇。

  1950年,當年被解救出來的一個叫菲士廷的炮兵團長已經官拜中將軍餃,被任命到英國駐香港的三軍總司令。這位司令官上任之後,想到當年要不是中國軍隊的拼死相救,他本人豈能有今日的風光。感懷之下,想要報答當年的救命恩人,于是,便開始了尋訪。

  不久,就有一個名叫林彥章的人冒了出來,自稱是當年在仁安羌救出英軍的一一三團團長。兩人相見,分外親熱。當菲士廷得知林彥章衣食有難之後,立即慷慨 援手,給了他許多的幫助,還和他照了一堆像留作紀念。這些像片立即成為騙子手中招搖撞騙的法寶。林彥章拿著照片和同菲士廷的通信到處游說,四處行騙。他海 撈了幾把之後,一個更為大膽的陰謀在胸中慢慢醞釀成熟。轉眼到了1963年3月,林彥章竄到香港新界,聲言要集資一千萬,在當地興建一片氣派的住宅小區, 並命名為菲士廷新村。他把這個計劃吹得天花亂墜,當地居民看在他抗日名將的身份上,沒有起疑心,許多善良的人解囊相助,一時間好不熱鬧。

  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林彥章招搖撞騙多年,不能不引起港英當局的注意。正當他的騙劇鬧得紅火之時,1963年8月23日下午1時半,警方持港督及行政局簽署的手令敲開了他寓所的大門。逮捕之後,即按港英當局制定的條例,將其驅逐出港。

  鬧劇收場了,但人們心中的疑團卻沒有散開,這個騙子是從哪里來的?為什麼能夠行騙這麼久?隨著調查的深入,罩在騙子頭上的神秘面紗終被揭開了個小角,露出了他一部分的本來面目。

  林彥章,廣東高要人。據一位曾經與林共過事的國民黨官員講,林彥章曾經當過國民黨軍隊的軍官,做到過團長。他的同鄉則說林彥章從未做到過團長這類的職 務,充其量不過是當過高要縣樂隆區白土墟自衛隊隊長之類的芝麻官,所受教育也很可憐,基本上是個粗人。而他自己講,他在1934年于家鄉念過初中,不久參 加了當地的自衛隊,兩年後才升為小隊長。以後又去經商,做點小買賣,混不下去了,就跑到昆明,和朋友組織了一個劇團,演點小戲。1949年國民黨兵敗,他 來到香港撈世界,結果一事無成,赤貧如洗。

  窮則思變,他想到了行騙。在昆明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國民黨軍中姓吳的團長,這個團長同英軍的菲士廷共過事,經常同他聊起這段歷史。說者無心,听者有意。林彥章把他听到的東西都記在了心里,包括中國遠征軍仁安羌解圍的戰斗也是從吳團長的口中听說的。

  有了行騙的計劃,林彥章當真還下了一番工夫。他打听到香港北角榮華茶樓的掌櫃是前新一軍的一個副師長,便想方設法同他套近乎。從那里得到了大量新三十八師(新一軍的前身)的戰史故事。有了這些素材,加上林彥章的添油加醋,一場騙局就這樣開場了。

  林彥章被抓了,假的搞清楚了,那真的英雄在哪里呢?

  香港和台灣的記者聞風而動,他們憑著靈敏的嗅覺,四下打探,沒費太大的周折,就把真正的英雄找到了。

  震驚中外大捷的締造者其實只有八百余壯士

  1942 年初,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當時,日軍已攻佔了緬甸首都仰光,正氣勢洶洶地大舉北上,企圖一舉拿下緬甸全境。中國遠征軍在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等將領的 謀劃下,曾經制定了一個利用二○○師血戰同古爭取到的時間,在緬甸北部的曼德勒一線布下口袋,引誘日軍主力一部進攻,然後伺機予以聚殲。

  但是這一作戰計劃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4月中旬,在中國遠征軍戰線的西部,原本是由英軍擔任防守的。結果,在日軍的攻擊下,全線崩潰。其主力英緬第一 師七千多人被日軍三十三師團的二一三、二一四聯隊包圍在仁安羌,幾經沖殺,無功而返,陷入了糧斷水絕的困境,英軍當局不得不向中國遠征軍發出求救的信號。 5月 14日下午5時,馳援英軍的命令下達到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的手上。命令要求孫立人以一個團的兵力參加救援行動。于是,劉放吾帶著他的一一三團先期到達了 指定位置,一個叫皎勃東的地方。當英緬軍第一軍軍長斯利姆中將得到消息,中國的援軍已經抵達前線,為之一振,急急趕來會見劉放吾。後來他在回憶錄《反敗為 勝》中這樣描述了對劉放吾的最初印象︰

  我在巧克柏當村里一棟殘存的建築樓下見到團長,他相當清瘦,方正的臉上透出剛毅;他配戴一副野戰眼鏡及一把駁殼槍。

  斯利姆和劉放吾稍事寒喧,立即轉入正題,命劉放吾即刻出兵為英軍解圍。劉放吾雖然已經知道此次作戰的目的,但對斯利姆說沒有孫立人師長的命令,他不能 發兵。斯利姆其實當時是經過中國遠征軍最高指揮當局授權的,不過他在下達命令時隨便寫在一張紙上交給了劉放吾,劉團長對是否直接受命于斯利姆的指揮有些猶 豫。直到劉將軍95歲高齡時仍然保存著這一紙命令,卻從來沒有對外人講過這件事。雙方當時因此僵持了一個半小時。事後斯利姆回憶道︰他終于露出微笑,而 且同意照辦。他為何改變主意我不得而知,猜測在我們對談間,進出房間的官兵已經將消息送達孫將軍並獲肯定回音。……他一旦付諸行動,我簡直無懈可擊。事實 上,在往後幾天,我相當欣賞他的表現。

  西方人的性格是直來直去,在418日拂曉劉放吾的一一三團即將發起攻擊前,斯利姆深知這場戰役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團長的指揮與部署,他擔心劉放吾還 會出現17日受命時的遲疑,他把自己的擔心當著孫立人的面說了出來。孫立人也不正面駁斥,只是建議他同自己一起去視察一下劉放吾部隊的戰前準備。劉放吾表 面木訥,其實心知肚明,斯利姆在他的回憶中寫道︰劉上校似乎窺出了我的心意,他說︰到營部看看。在相當接近前線的營部,他經孫將軍解釋連隊部署。對 軍隊的部署我相當滿意,並準備後退之際,劉上校說︰我們再往連部走走。’”

  這一下可把這位中將先生嚇著了,連部通常都在火線上,要去就要冒生命危險。這個英國將軍倒是個坦率得可愛的人,他在回憶錄里毫不隱諱地寫下了他當時的 心態︰我不確定在戰爭即將開始的一刻,我該接近連部,但為了面子,雖然不情願,我還是涉水到達連部指揮所。正在這時攻擊的時刻到了,槍炮聲驟起,雙方 的子彈炮彈穿梭般地飛過來,飛過去。這時上校轉身看我,我真擔心他會說要到排部去。所幸他未再提議,只是望著我露齒而笑。……只有優秀及干練的軍人,才 能在槍林彈雨中面無懼色。

  在日本戰後修訂的緬甸戰史中,曾經吹噓當時的日軍一個大隊對付國民黨軍隊一個師總是信心十足。而仁安羌這一戰,劉放吾卻要以一個團的兵力來對付日軍的兩個聯隊。敵眾我寡,這一戰該如何打?

  劉放吾部署正面強攻,但在實際作戰中,劉放吾指揮得相當靈活巧妙。418日,他以二營營長魯廷甲為右翼,三營營長張琦為左翼和預備隊,第一營楊振漢 則居中向上直攻。一一三團正面攻擊,側翼迂回,偷襲包抄,阻擊設伏,直打的日軍精銳聯隊蒙頭轉向,搞不清中國軍隊到底來了多少人馬。苦撐了三天之後,倉皇 撤退。七千多英軍官兵和五百多名英美傳教士和記者成功脫險。至此仁安羌之役大獲全勝。一一三團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三營長張琦以下204人陣亡,318 負傷。傷亡已然過半!但是他們消滅了日軍一千二百余人,並且是在敵我力量對比71的條件下取得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其實,敵我力量的對比不止71,新三十八師的戰報上說,一一三團的實力是1121人。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國民黨軍部隊經常是不滿編的。多少年後,劉放吾悄悄地告訴他的兒子劉偉民一個從來沒有說出的秘密︰他當時帶上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

  一場誤會斷送了英雄的前程

  仁安羌之役後,由于西部戰線的崩潰,整個緬甸的戰局急轉直下。剛剛從戰場上撤下來的一一三團被遠征軍副總指揮杜聿明派到了卡薩,堅守此地以掩護五軍撤退。

  一一三團惡戰之後來不及整修就又披掛上陣,對此,劉放吾二話沒說。孫立人一開始也沒有提出什麼異議。但隨著戰局的發展,問題就出來了,以杜聿明的五軍 為主力的各部隊相繼退出了戰場,紛紛向國內撤退,而新三十八師的三個主力團中有兩個都在擔任掩護任務而陷入日軍包圍、攻擊中。孫立人帶著一一四團救出了一 一二團,還打了個勝仗。對在敵人重兵圍攻下的一一三團,他則下令立即撤出。可是,劉放吾團長從全局的觀念出發,認為此時撤出,五軍的部隊還沒有走到安全地 帶,于是又堅守了兩天。

  劉放吾沒能立即執行孫立人的命令,多打了兩天,直到他確認五軍部隊全部安全轉移。血戰兩天,傷亡自然增加不少,而另一件事使孫立人更為痛心。為了指導 一一三團作戰,他派出了清華大學時期的同窗,副師長齊學啟到該團協助指揮。齊學啟是個仁厚之人,一一三團準備突圍之際,他首先想到了還有一部分傷員和五軍 留下來的傷兵沒有聯絡上,于是他只身去尋找這些人,不料走迷了路,落入日軍之手。日本人用盡一切手段威逼利誘,都無法動搖他的意志,最後在19453 月,日軍見大勢已去,將其殺害于緬甸首都仰光。為這件事,孫立人心里很不痛快,他怪罪劉放吾沒有派出有力的部隊保護齊學啟的安全。

  當劉放吾率領一一三團開始突圍時,四下已經早就沒有盟軍的影子,到處都是日軍的追堵。他們是10萬遠征軍中最後一支離開戰場的部隊,不只要同野人山的 惡劣環境作斗爭,還要時時警惕日軍的堵截和伏擊。從5月初到531日,劉放吾為了剩下的這幾百個弟兄的安危,耗盡了心血和精力,當偷渡日本嚴密設防的最 後一道防線清得溫江時,他巧用奇謀,命全體官兵每人用竹子扎成排做漂浮器材,然後10人聯在一起相互照應。在渡江之前,他先派人到江的上游往江中撒成團的 樹葉,以迷惑日軍。當日軍看到江中的飄浮樹葉時必引起警惕,察看之下,空無一物,便認為這不過是熱帶雨林中的一個自然現象而放松了警戒。到偷渡的當夜,他 給師部和軍令部發出最後的電報︰劉團今夜渡江,不成功則成仁。隨後,全軍身披樹葉偽裝,在鬼子的眼皮底下悄然入水。直到最後一批人下水才被日軍發現, 因最後的激戰和浪大的原因,一一三團突破最後的封鎖線時損失了三十多人,浪頭打翻了幾挺重機槍筏子。他們的無線電台也被水打濕而失去作用,以致于在一段時 間內統帥部認為一一三團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國內,劉放吾的妻子當即暈倒在地。

  過了江,全團安全了,劉放吾卻因為心力交瘁,身染重病,最後的路程是士兵們抬著擔架來到印度的。到達印度後,孫立人來看望一一三團官兵。劉放吾听說師 長來,就像失散的孩子見到了久違的母親,他掙扎著要坐起來,可萬萬沒有想到孫立人進來後劈頭潑來一盆涼水︰你懵了頭,為什麼跑不出來?聲色懼厲的問話 不啻于五雷轟頂,劉放吾听完只說了一句話︰ 我是在作戰,不是旅次行軍啊!(國民黨軍對行軍有兩種分類,有戰斗背景的行軍叫戰略行軍,沒有戰斗目的行軍叫旅次行軍——作者)說罷淚如雨下,頹然躺 倒。他沒有想到師長會這樣迎接他,更沒有想過誤會有這麼深。倒是他的一營長楊振漢看出了門道,他悄悄對劉放吾說︰團長,你看師長的勛章,已經掛滿在前胸 了。言外之意仁安羌一戰的功勞落到了孫立人一個人的身上。

  劉放吾沒有想到他同一直非常尊重的師長之間已經存在了這麼深的誤會。不過孫立人大面子上的事還是都做了,他給劉放吾聯系了印度最好的醫院治病。但病好 之後,劉放吾發現部屬的薪水發不出,于是據理力爭,結果與孫立人發生爭執,傷心失望之余,決定在稍後飛回重慶,申請到陸軍大學深造;學成之後又因局勢變遷 接受孫立人征召,再度效命,並隨孫立人在風山練兵。初到台灣,還被莫名其妙的降職為上校使用了一段。然而這還僅僅是命運坎坷的開始。

  1954年,孫立人謀反案東窗事發,他本人被蔣介石軟禁,與他有牽連的一大批台軍將領有的被抓,有的被撤。劉放吾早已不是孫立人的嫡系,但還是受到了 株連,被作為退役處理了。這樣一來,已經有四個子女的家庭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保障,少得可憐的一點退休金不足以養家糊口,將軍當年有一句話再貼切不過地反映 出那時的境遇︰兩袖清風,一肩明月,且無適當之工作,人人苦于生計。為了走出入不敷出的慘況,劉放吾不得不開始另尋生路。他先想到了做文具生意。找朋 友商量,得知要做生意,先得有一筆本錢,可將軍沒有錢。無奈之下他想到生死與共的戰友,原一營長楊振漢,他在國民黨軍隊做到上校,也因為孫立人事件受到牽 連退役。那時楊振漢在經營打煤球的生意。老長官來了,楊振漢不忘舊情,手把手地教他在什麼地方買煤,怎樣做煤球,還時不時地跑過來幫忙。就這樣,劉放吾在 台灣屏東開起了一家煤球店,其產品戲稱將軍煤球

  撥雲見日終有時

  煤球生意不好做,且非常辛苦。一個年近花甲的漢子長年累月地買煤,做煤球,其難可想而知。而且,做這門生意還有很大的風險。曾經幫助過他的楊振漢本來 煤球生意做得還勉強過得去,但一場台風襲來,把他的廠子夷為平地。失去本錢的他只好在年紀一大把的時候下到煤礦井下,當起了煤黑子

  劉放吾苦撐了七八年,直到1963年,香港的騙子被揪了出來,台灣的記者先在礦井找到楊振漢,又順藤摸瓜,讓當年真正的英雄昭然于天下。

  一生淡泊名利的劉放吾有一件事沒有想到,當真相大白時,當地的商人不禁對這位一直隱姓埋名生活在他們身邊的英雄肅然起敬。在台北經營國泰煤氣行的李宜 榮先生主動找上門來,幫助劉放吾轉行做煤氣生意。當時,在台灣,煤氣生意剛剛開始,賺錢比較容易。此後,劉放吾的家境逐漸好起來。

  轉眼到了 1992年,在仁安羌大捷勝利50周年之際,台灣的各大媒體,如華視新聞、台視熱線追蹤、《聯合報》紛紛再度報導劉放吾當年的英勇事跡。此時,93 高齡的老將軍已經定居在美國的洛杉磯。4月初,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正在美國訪問,她特意在芝加哥會見了老將軍。撒切爾夫人親切地握住劉放吾的手說︰老將 軍,我听到過很多關于你的故事,希望以後能更多地听到你怎麼打贏這場戰爭的事情。你當初救的這些英國軍隊、美國傳教士,想想看,現在他們的家庭已經到了第 三代、第四代了。這些人的生命都是你救的。我代表英國政府和人民對你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席話說得老將軍熱淚盈眶,劉放吾說︰救援友軍是我們軍人的天職。

  美國總統老布什也給劉放吾將軍寫信,以示敬意。他寫道︰很高興從你兒子劉偉民處獲悉,二次大戰仁安羌戰役中,你領導中國遠征軍一一三團的英勇事跡。 雖然不少勇士為戰役捐軀,在戰役大捷五十周年,我願意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五百美國記者、傳教士及數千英軍的英勇行為。

  美國加州州長、洛杉磯議會議長、英國國防部長都先後致函老將軍,以表達敬意。

 

軍人可以不計較名利,但必須珍惜榮譽!

  劉放吾一直有塊心病,因仁安羌大捷,蔣介石在1946年曾下令頒發的陸海空甲種一等勛章一直沒有送到他手中,老人長期保留的只是一紙命令。為追回 應得的榮譽,他的兒子劉偉民專程趕到台灣,見了台灣的國防部次長丁之發。次長熱情地接待了劉偉民,當面說了一大堆對劉放吾的溢美之辭,並答應立即著手 聯系史政局簽辦補發勛章之事。然而,劉偉民等了好長時間,此事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為了不給父親留下終身遺憾,劉偉民在台灣找到他妹妹的同學,時任台 立法委員洪秀柱

 

這位委員直接打電話給國防部部長陳履安說如果你們不辦,我在下一次立委會上要質詢這事。這樣,事情才往前推動了。據說,當年 的勛章不僅找不到了,連鑄造勛章的模具也沒有了,不得不為這枚勛章重新鑄模具。

  仁安羌大捷50年後,劉放吾終于收到了那枚勛章,盡管來得太遲,但畢竟了結了他的心願。

 

+++++++++++

 

 

 


 

 

*****************

 

 

 

試解「孫立人搶劉放吾戰功」之惑

2009/05/26 23:45:19瀏覽6503|回應31|推薦78

 

《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大陸收視火紅,連帶掀起討論熱潮,被兩岸政府


遺忘近一甲子的劉放吾團長,生前雖沒來得及感受到後代中國人的尊崇


,但其公子劉偉民先生受邀在「仁安羌戰役」紀念日前,自美國回到大


陸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暢談劉將軍的抗日戰績,也算是在中國歷史上掙


得了遲來的正面評價。


    然而從訪談現場主持人與劉先生對話中竟發現有「孫立人師長搶其父


劉放吾團長戰功」的印象,在下覺得其中必有極深的誤解,包含受他人


的誤導,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以下就是在下費時近月的心得


誤導之處首先出現在原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副司令兼第五軍


軍長杜聿明,他在199010月,由中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編的《遠征印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


戰爭親歷記》一書內的遺著《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


仁安羌解英軍之圍的記述,竟將此役日軍兵力說成只有一個大隊


,而非事實上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作間部隊荒木部隊共約萬餘人,


或至少達8000餘人。


    最令人難以費解的是杜聿明還將第一一三團團長說成查無此人的──


孫繼光,而不是他應很熟悉的劉放吾──因為在仁安羌戰役後,第一一三


團劉部曾配屬第五軍由杜指揮,負責掩護大軍後撤;194256日,


杜曾在溫藻親自召見過劉放吾,還詳盡詢問人員和武器裝備情況。7日晚


,他又曾親自到卡薩劉團的陣地視察了一個半小時,嘉許亦有指示


    至於為何幾十年後,在其遺著中會發生一個大隊和將掩護他撤退


的老部下劉放吾改成孫繼光這樣的謬誤?是否是筆誤


    據新38師的老戰友戴廣德、丁滌勳先生等分析,這不可能是筆誤


因為杜聿明劉放吾兩人並無隔閡,問題出在杜聿明孫立人之間的


積怨,而劉放吾不幸被牽連。因為第一次遠征緬甸,杜聿明身為


真正掌有實權的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卻損兵折將,10萬大軍出國


作戰,活著撤回國者只剩四萬餘,損失近五成國內輿論聞之譁然;而非


黃埔出身的孫立人,卻因「仁安羌之戰」救援英軍名揚中外,為杜所忌,


因而故意貶低或抹煞新三十八師的戰功。(參考關於仁安羌戰役兩則


史實的考證──http://gpanda.bokee.com/3333182.html )   


    比對以上種種史料說明,杜聿明遺著中關於「仁安羌戰役」日軍使用


的兵力的說法是錯誤的。他撇開了日軍包圍英軍的主力,把繞道英軍


之後的日軍一個大隊,當成了仁安羌之役日軍的全部兵力。


另外有關劉團長公子的說法也不盡正確,蓋因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指揮


「仁安羌戰役」,部份論述如下:


,查閱沈克勤《孫立人傳》p.143-p.158頁,共計引用包含《史林姆將軍


回憶錄》在內的七本著作,證實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前線指揮,而且是


「力爭後的抗命作為」。


原本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為顧及盟軍友誼,下令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就近率


113團協助英軍,孫立人得知後認為不足一千的國軍,在英軍指揮下作戰


很難發揮作用,在默契、協調不足及語言差異下極易遭到消滅厄運,


便連夜急見羅長官未果。


留守的參謀長楊業孔將軍甚至告訴孫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


的,以一萬人被圍,一千人何能解救?」


孫立人回說:「我做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送死!就是去死,我也


要同死,死馬也得做活馬用。」兩人就此從午夜磨到清晨二時許,最後,


孫對楊說:「‧‧,我勢在必行。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責任問


題只有等任務完成之後,再來承擔。」


這時楊參謀長才鬆口:「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算你首功。」


,英軍支援火力交孫立人指揮例證,史林姆當面聽到孫立人在無線電話


中與英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的通話:「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


後一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來!」的承諾後,大為感動並下令英軍


第七裝甲旅留在拚墻河北岸的戰車與炮兵部隊,交由孫立人指揮。


這是有史以來英國皇家陸軍第一次奉命由中國將領指揮作戰的先例。


後來孫立人重獲自由的消息傳到英國後,當年被他指揮的英軍戰車部隊成


員,還製作紀念牌寄到台灣表達敬意!


,勝利戰訊傳到盟軍總部,史迪威的反應是:「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


了,又不怕打仗‧‧,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1942420日,致電蔣委員長報告大捷


簡要:「‧‧,現據孫師皓未報稱:劉團經兩晝夜激戰‧‧。查孫師劉團


作戰努力,除獎勵外,謹聞。」


後來軍事委員會論功行賞,頒給孫立人師長四等雲麾勳章一枚,第113


團長劉放吾六等雲麾勳章一枚,齊學啟副師長及參謀長何均衡等既大功


乙次。


孫立人親自為部屬斷後掩護過橋實證,摘錄新三十八師袍澤葉英周


在《我被孫將軍救了一命》文中所述:


‧‧‧ 一天,部隊又在一個村落與日軍相遇,立即發生激戰,上級不


久即下撤退命令,要我們朝村邊一條大河退去,英軍已在橋上放了炸藥


‧‧,英軍指揮官唯恐日軍增援部隊抵達,追擊中、英兩國部隊,要求


提早炸橋,意即犧牲中國一個連纏住日軍‧‧,但是孫將軍不准,他怒


不可遏,以英語痛斥英軍指揮官,然後親率一排弟兄留在橋頭,以炮火


掩護我們這批斷後部隊穿越過橋‧‧。我們一連人損失三分之一後,


終於順利通過那座寬約四公尺的水泥橋。在我最後押陣過橋後,孫將軍


問我後面是否還有人,我答說已無,隨後他立即下令炸橋‧‧


    事後,其他連隊人員告訴我們,孫將軍知道英國人不講道義,恐怕會


犧牲我們一連人,所以他親自站在橋上,英軍不敢犧牲中國的指揮官


孫將軍,我們這一連人才能安全撤出。」


(懋聯文化基金   許逖執筆《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上冊P.146~147)


由上,可知孫立人將軍不僅具備崇高的指揮道德,同時更是作戰有方的


指揮官,而且他的領軍風格向來是身先士卒、臨陣當先,與袍澤同甘苦


共患難,為了部屬的權益甘冒「犯上」指責污名,願和他的長官爭得臉


紅耳赤,絕不後悔的正直軍人。


    要是孫將軍真有「搶劉放吾團長功勞的事實」,早就被忌妒孫將軍的


那夥人大書特書了,絕對輪不到劉團長公子後來的「體會與發現」了。


    況且劉偉民大哥亦曾說過當時年紀小,並不清楚箇中詳情與派系間的


糾葛與脈絡;多年來他會有所不滿,為父抱屈是人之常情,但或許


真的是怪錯人,也錯怪人太久了!


    而如果拿劉團長的境遇和另一位被譽為「東方蒙哥馬利」的團長李鴻


中將相比較,後者一家子在台灣的遭遇豈止「悽慘」兩字得以形容!


XB: 試解「孫立人搶劉放吾戰功」之惑 - cvn6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vn68/2970180#ixzz2HwpNLodA

 

 

 

++++++++

 


 

 

+++++++++++

 

************

 

1

 

真實的中國遠征軍:我的團長劉放吾-()

 

http://news.QQ.com  2009041314:32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liju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